查看原文
其他

关注三中全会|问题在哪里,改革到哪里

王祥 重庆瞭望
2024-09-08

问题倒逼改革,这是所有改革的共因。古今中外,所有改革都因问题而生,也因解决问题而得到人民拥护。

40多年前,在“向何处去”的十字路口,中国共产党以伟大觉醒,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决定。重新与世界接轨的中国,在摸着石头过河中,让无数人搭上飞驰向前的时代列车,于激情满怀的奋斗中完成了个体蜕变。而这无数个“春天的故事”汇到一起,便缔造出了震撼世界的“中国奇迹”。

今天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。这一次,人们期盼改革的呼声更高,愿望更强烈。人们抬头仰望,期盼改革能为时代赋予机遇,让中国再次出发;人们也目光向下,期盼改革的春光,能沐浴到每一个微小的梦想。

但改革从来不易。这一次,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重任,各种风险挑战、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,必须抱有愈进愈难、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、非进不可的坚定决心才能让每个人在改革中收获生活的美好,收获前进的力量。


▲划时代的伟大变革。/新华社  

问题是时代的声音,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阔步向前。从蔡伦造纸、活字印刷,到电话通信、万物互联,每一个问题的解决,都带来人类文明的进步。从自身来看,我们干革命、搞建设、抓改革,无不是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突破,赢得民心。

1980年5月1日,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——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。当时,我国绝大多数厨房还在烧煤,甚至连冷热水管都没有;但随着外部“新鲜空气”的进入,北京航食拥有了电煎锅、蒸汽汤锅、不锈钢案台等厨具,商用厨房条件大大改善。

厨房问题虽小,但解决的背后,正是当时全国上下在“白猫黑猫论”鼓舞下的勇敢改革探索——1979年7月1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》通过,打开了吸引外资的大门。

问题也是人民的呼声。改革无他耳,就是要在解决问题中回应人民期待,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三中全会,问题导向始终是最鲜明的标签之一。

比如,面对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,面对世界经济快速发展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等新形势,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、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。

此后,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,分别围绕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,通过突破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的对立、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、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、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等举措,使问题得到解决,民心得以稳固。

新时代以来,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,对经济体制、政治体制、文化体制、社会体制、生态文明体制等方面改革作出部署,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
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,从而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、深度和进度,解决影响中国发展的深层次问题。

改革大潮,浩浩荡荡;时代洪流,势不可挡。不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艰难探索,还是击水中流的豪迈挺进,当我们一跃而上站在改革的潮头,既能领略风光,更会面临风险。这时,关键在于如何抓住改革重点,如何找到解题办法。

▲川渝高竹新区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服务改革,方便群众办事。记者 龙帆 辛飞 摄/视觉重庆

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,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,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”。在这一重要论断之下,解决实现总目标的各项细分问题,就成为改革的重要任务。

比如,要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。40多年的改革开放,让中国的发展成绩成色十足。我们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成立经济特区,实施分税制改革,加入世贸组织,取消农业税,打赢脱贫攻坚战,实施乡村振兴,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……一系列举措,让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、最壮丽的气象。

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,需要在更高起点上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,要围绕深化电力体制改革、用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、优化外资企业营商环境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问题,精准发力、“辨证施治”,让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。

比如,要解决影响民生幸福的问题。今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:“中国式现代化,民生为大。”新时代以来,大到医疗、教育、户籍等重大制度改革,小到身份证异地挂失受理、婚姻登记“跨省通办”等便民服务,一张巨大的民生幸福网正在慢慢织就。

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总体上已经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”时,这张网就要织得再密些,要让“鸡毛蒜皮”小事也无法被过滤掉。像城市更新、高质量就业、“一老一幼”服务、生态保护等,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,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,要让老百姓心气顺、体验佳。

比如,要解决有悖公平正义的问题。近期最高检有关负责人指出,对小摊小贩“小过重罚”违反“过罚相当”的原则,不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。从废除劳教制度、纠正冤错案件、改革律师制度、推进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,再到关心小摊小贩,全面深化改革之路,始终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、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
其实,公平正义并不抽象,它是对犯罪的严厉打击,是法律面前的一视同仁,是罪刑法定的不可侵犯,也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。当正义不再迟到、公平触手可及,人民就会拥护,改革就能获得高分。

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“深水区”,呈现出的问题多、矛盾深。但不论问题有多少,只要人民有所呼,改革就要有所应,既要用改革来打“补丁”,更要破立并举,在解决问题中完成制度的调整与治理的创新,并最终通过制度固定下来。

▲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筑就对外开放新格局。钟志兵 摄/视觉重庆 

为了人民而改革,改革才有意义;依靠人民而改革,改革才有动力。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的2000多个改革方案中,大写的“人”字贯穿始终。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,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。

筑牢了改革的“人民”底座,利用改革解决问题时,就要有“改革追着问题跑”的决心,就要有“说一分,做十分”的务实,更要有“看准了的坚决改革,不能改的坚决不改”的清醒。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一次不断破冰的远航,那么:

制订计划时,要明确“改”与“不改”的边界。改革总是在解决问题中破浪前行,从河湖长制,到减证便民;从跨省异地就医结算,到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,新时代以来的改革始终追着问题跑。但改革也有原则,“有些不能改的,再过多长时间也不改”。全面深化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,只有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,明确改与不改的边界,才能在奋力前行中收获认可,在回归初心中历久弥新。

决定改革时,要坚持先“问计于民”而后动。怎么改革,人民最有发言权。从基层代表座谈会,到党的二十大网络意见征集,再到企业家座谈会,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。这为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。决定改革时,要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意见与建议,才能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、解决问题的精准性,进而激发出人民的无穷改革力量,把改革推向深入。

改革推进中,要始终坚持“一盘棋”思维。改善营商环境需要税务、财政、市场监管等协同发力,医保改革涉及患者、医院、主管部门……当下中国之改革,不论是大局上谋势,还是细微处落子,单靠某个部门单兵突进行不通,仅靠几项改革举措零敲碎打也不行。改革不是各行其是,只有坚持“一盘棋”思维,抓重点,有主次,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“最大公约数”,以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打出改革的“组合拳”,才能避免相互掣肘,也才能产生“1+1>2”的改革效果。

改革要见效,需保障从“纸上”落到“地上”。可以预见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会出台一揽子政策制度,如何让制度从“纸上”落到“地上”,再走进人民“心里”,是改革的关键一步。有些人嘴巴上高喊改革旗号,行动上却是最大的保守分子;有些地方陷入狭隘主义漩涡,借改革之名固化自身利益。这都告诫我们,要让改革发挥解决问题、赢得人心的作用,就要把制度执行到位,尤其是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必须解决。

世界发展不等人,人民满意无止境。中华巨轮在驶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航程中,风浪在所难免,暗礁也会时常出现;但问题再多,也必须狠下决心克服一时之“阵痛”,因为只有乘风破浪到达彼岸,这趟改革之旅才会收获人民的长久支持。

1979年,“春天的故事”在深圳蛇口的“开山第一炮”中恢宏起笔,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;2012年,“改革不停顿、开放不止步”的宣言从广东发出,郑重向世界给出中国承诺。如今,全面深化改革又围绕“人民至上”徐徐展开,兑现着“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”的庄严承诺。

让人民过上好日子,是改革的基本逻辑和终极价值;让人民更有信心和底气,是改革的最大期待和评判标准。如今的中国,正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勇气和伟大实践,回答着世界之变、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。我们在看着世界,世界也在看着我们,所以,这场改革,一定不能,也不会让人民失望!



责编丨周宝琴 

责校丨杜铠兵 郑钰潇 实习生 付涵 周欣潼

审核丨王方杰


长期征稿,每篇稿费2000~10000元
投稿邮箱:cqliaowang@vip.163.com
往期精彩内容

● 一鼓作气打赢这场“保卫战”

●  “好City啊”这盘棋,重庆如何下?

● 重奖考生的另一种解读


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
邀请加入读者群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重庆瞭望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